【文/武漢故事/国际观察组】
1)美国4月关税收入创174亿新高:短期财政狂欢下的经济暗流涌动
2)174亿关税狂欢背后:美国4月财政暴增下的经济“毒瘾”
当地时间5月3日,雅虎财经援引美国财政部数据披露,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4月单月征收的“关税及某些消费税”达到174亿美元,较3月的96亿美元激增81%,远超其第一任期内的最高纪录,并推动2025年累计关税收入突破700亿美元大关。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了美国单月关税收入的历史峰值,更引发全球市场对贸易政策走向的深度解读。
数据拆解:关税狂飙背后的政策推手
美国关税收入的爆发式增长,直接源于特朗普政府自3月以来密集推出的多项贸易措施。
- 钢铝关税先行:3月12日生效的25%钢铝关税成为首轮推力,据美国财政部统计,仅此一项便在4月贡献了约40亿美元收入。
- “对等关税”初步生效:4月2日宣布的10%普遍关税虽未完全体现在当月数据中,但进口商为避免后续税率攀升而加速清关,推高“日清关税”(即货物入关时即时缴纳的税款)同比3月增长40%。
- 囤货潮助推:企业为规避未来可能的税率上涨,提前大量进口商品。例如,4月第一周美国进口量环比暴跌64%,但关税收入却逆势增长,反映出进口商为赶政策窗口期而集中申报的囤货行为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关税收入统计存在口径差异。美国财政部公布的“关税及某些消费税”为毛收入,若扣除退税和抵消性税收损失(如企业因关税增加而减少的所得税),净收入约为毛收入的80%-85%。即便如此,4月净关税收入仍高达140亿美元左右,足以覆盖美国政府单日债务利息支出的三分之二。
经济双刃剑:财政收入狂欢与市场阵痛并存
尽管关税为美国政府带来短期财政红利,但其对经济生态的冲击已现端倪:
1. 消费者成本转嫁:耶鲁大学研究显示,若维持当前关税政策,2025年美国家庭年均支出将增加4900美元,服装、电子产品等消费品价格涨幅显著。
2. 资本市场震荡:4月2日关税政策宣布后,美股总市值半月内蒸发4万亿美元,高盛与摩根大通预测美国一年内经济衰退概率升至60%-65%。
3. 供应链重构压力:洛杉矶港预计未来数周货运量下降35%,进口商被迫调整全球采购策略,部分行业(如汽车制造)因零部件短缺面临停产风险。
对此,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模型指出,关税收入激增实为“混乱的副产品”——企业囤货行为推高短期税收,却可能透支未来进口需求。若关税持续,2025年下半年进口量或锐减,导致关税收入不可持续。
政策争议:数据真实性与战略有效性博弈
特朗普多次宣称“每日收取20亿美元关税”,但美国海关4月实际日均收入仅为2.5亿美元,两者差距引发舆论质疑。尽管政府强调关税旨在重塑贸易公平,但学界指出:
- 财政贡献有限:即便年化关税收入达2000亿美元,仍不足联邦政府年度支出的3%,对削减6.75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杯水车薪。
- 战略成本高昂: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,美国每增收1美元关税,GDP将损失0.7美元,长期可能抑制资本流入并推高借贷成本。
结构性困局:短期政治叙事与长期经济代价
关税政策的“双速效应”正在显现:
- 政治层面:特朗普将关税收入塑造为“美国优先”的成功标志,宣称“这才刚刚开始”,试图为2024年大选积累叙事资本。
- 经济层面:关税引发的输入性通胀已导致美联储加息压力陡增,而企业投资犹豫与消费能力下降可能形成“滞胀”闭环。
正如《财富》杂志评论:“174亿美元背后,是美国在短期财政快感与长期经济健康之间的危险摇摆。”这场关税盛宴的账单,最终或由普通消费者、股民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埋单。